Translate

2013-09-05

音樂中人:邁克爾•傑克遜的創意生涯和作品

(編譯:Badthriller 來源:MJJCN.com / amazon.com / huffingtonpost.com)



 

邁克爾•傑克遜的創意生涯和作品(Man in the Music: The Creative Life and Work of Michael Jackson )

作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藝人之一,邁克爾•傑克遜革新了我們體驗音樂的方式。他的歌曲、錄影和現場表演不僅打破了紀錄和隔閡,還激勵著世界上每個角落一代又一代的歌迷和同樣的藝術家。在這本內容豐富的插圖書中,約瑟夫•沃格爾(Joseph Vogel)拋開了過去聳人聽聞的虛構故事,第一次深度展現了這個“音樂中人”( Man in the Music)的真實形象。

本書由《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的特約編輯安東尼•迪科蒂斯(Anthony DeCurtis)撰寫序言,《音樂中人》探索了傑克遜驚為天人的獨唱生涯曲目,從1979年破天荒的《瘋狂》(Off the Wall)專輯和1982年最暢銷的《顫慄》(Thriller)專輯到他最近被低估的新作,帶你一瞥他在生命最後時刻創作的音樂。沃格爾深入鑽研了所有專輯,告訴你它們是何時何地創作的,生動的“幕後”細節讓你仿佛身臨其境;還有對這些作品得到了怎樣的評論和商業反響的總結,以及作者對它們的含義、影響和留給今天遺產的評價。

這是第一次詳細解析每首令人難忘的歌曲,像是神秘的名作《比莉•珍》(Billie Jean)、迷人的舞池金曲《滿足為止》(Don’t Stop ‘Til You Get Enough)、縈繞心頭的歌謠《莫斯科的遊子》(Stranger in Moscow)和卓越的聖歌《鏡中人》(Man in the Mirror)。
通過細緻地研究和紀錄,沃格爾從數百種來源中搜集資料,像是以前的新聞、傑克遜自己的話和對曾與傑克遜親密合作的熟人的採訪(有些人是第一次公開談及他們的經歷)。
為了更好地評價和理解這個上世紀最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期待這本《音樂中人》吧。




斯特靈(Sterling)
紐約 / 倫敦
斯特靈出版社

這是我看過對邁克爾音樂生涯最全面而正確的描述。”

— 布拉德•巴克瑟(Brad Buxer),創作人/音樂家,“危險”(Dangerous)和“歷史”(HIStory)世界巡演的音樂總監

讓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表演家的創意生涯熠熠生輝……喬展現給我們歷史的一刻,世界上發生的事件和邁克爾•傑克遜的創意能量,還有那些幫忙創作出把他推向超級巨星地位的經典歌曲的工作團隊成員。喬全面的檢視包括對那些最熟悉他作品的人的採訪和引言、讓你一瞥魔力誕生的幕後花絮……邁克爾的毅力和動力與他對完美的渴望完全結合。喬展現出除了完美的專業,還有邁克爾對創作、舞蹈、製作和指導的追求,才讓他向全世界傳播自己的理念和想像成為可能……(《音樂中人》)提供了對邁克爾創造天性最全面(還有最準確)的透視。”
— 馬特•佛格(Matt Forger),《顫慄》(Thriller)、《真棒》(Bad)、《危險》(Dangerous)和《歷史》(HIStory)專輯的技術工程師

這是一本關於邁克爾•傑克遜音樂、藝術和創作力的書,這些東西才真正值得大書特書 —— 約瑟夫•沃格爾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喬對是什麼讓邁克爾成為獨一無二、打破紀錄的流行音樂之王的深度研究和敏銳洞察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而且內容真的夠豐富,連我都學到了許多!”
— J•蘭迪•塔拉博雷利(J. Randy Taraborrelli),《邁克爾•傑克遜:魔力與瘋狂》(Michael Jackson : The Magic and the Madness)的作者

向邁克爾•傑克遜引人入勝的作品致敬,不負眾望,值得更多。”
— 安東尼•迪科蒂斯,《滾石》雜誌特約編輯
網購地址:http://www.amazon.com/Man-Music- ... 8188043&sr=1-26
《邁克爾傑克遜:音樂中人》第一部分節選:
那造就了偉大,你得承受不幸和痛苦,那讓一個小丑變得偉大。你能看到他在偽裝之後痛苦萬分,而表面卻截然不同。
—— 邁克爾傑克遜
我知道創作者會走,但他的作品會永存。那是逃離死亡的原因,我想讓靈魂和作品結合。
——邁克爾傑克遜在2007年接受《烏檀》(Ebony)雜誌採訪時引述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話
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寫一本探索藝術家邁克爾傑克遜的書【書名是《音樂中人:邁克爾傑克遜曆張專輯指南》(Man in the Music: An Album by Album Guide to Michael Jackson)】。作為一個文化評論家和音樂愛好者,這是一次迷人的探索過程。受他古怪行為、法律紛爭、甚至搖擺不定的商業成功的影響,幾乎沒有人探究過讓邁克爾傑克遜一開始成為巨星的根本因素:他難以置信的藝術才華。

兩天前,我還在熬夜為關於他首張個人專輯《瘋狂》(一張常常被忽視的傑作,為《顫慄》專輯的成功打下了基礎)的章節潤色。

就像許多其他人,我也焦急地等待著他那將在倫敦O2體育場舉辦的門票已售罄的系列演唱會 —— 酷玩樂隊(Coldplay)的主唱克裏斯馬汀(Chris Martin)把那形容為自拉撒路以來最大的回歸the biggest comeback since Lazarus —— 和他備受矚目的新專輯,這將是自2001年的《無敵》(Invincible)專輯以來的首張新專輯。
可是,昨晚卻傳來了噩耗。

就像我們這一代的數百萬人,邁克爾傑克遜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像披頭士樂隊(Beatles)之於上一代人。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到他在摩城25周年紀念晚會Motown 25)上跳舞,幾百次把《顫慄》、《真棒》、《危險》專輯塞進我的索尼隨身聽,把錄影帶《傳奇延續》(The Legend Continues)放到磨損,看《黑與白》(Black or WhiteMV的全球首播,在我家廚房地板上練習太空步。在上世紀80年代成長的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記憶。
當我長大,許多音樂興趣改變了,可是邁克爾傑克遜卻一直保留著。甚至當他躲在高牆和面具後,甚至當他被媒體貶為古怪的漫畫人物,他混雜了喜悅、悲傷、天真、高興、憤怒、恐懼、疑惑、社會關懷、痛苦、孤獨和超然的情感還是通過歌曲傳達而來。它們提醒我們:歸根結底,他是一個人。

如今,我和全世界數百萬人同悲共泣。關於邁克爾傑克遜之死的新聞不僅像許多記者所說的那樣震驚世人,而且無論從哪個層面而言都是毀滅性的。流行音樂之王就像他曾經唱的那樣轉瞬即逝Gone Too Soon)。可他還活著,一直活著,在他的藝術中。
接下來的幾天,儘管我不能發佈整本書,但我會分享《音樂中人》每張專輯(章節)的節選,但願可以開啟一扇新窗透視他非凡的才華、成就和創意生涯。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jo ... in-th_b_221278.html

《邁克爾傑克遜:音樂中人》第二部分節選【《嗎啡》(Morphine)】:
(以下內容節選自《音樂中人:邁克爾傑克遜曆張專輯指南》第五章)
人們經常對於藝術家的成長和變化掙紮不已。像是鮑勃狄倫(Bob Dylan),很多人覺得他拿起電吉他是褻瀆了神明;像是披頭士樂隊,從多愁善感的情歌變成社會主題的作品和幻覺劑讓他們在一些人的腦海中失卻了最初的魅力和吸引力。對於邁克爾傑克遜,慣性思維意味著《顫慄》之後的每張專輯要是聽起來或賣起來不如《顫慄》,那就是失敗;這絲毫不顧隨後而來的一些最具意義和挑戰性的作品。權且稱之為預期的停滯吧。

儘管如此,對於那些認真聆聽了《赤色風暴:歷史混音輯》(Blood on the Dance Floor: HIStory in the Mix)的人,這確實是一張令人難忘的專輯。只有5首新歌,這張專輯卻被有些人當作是藝術的突破。他在這張新專輯前5首歌曲的演唱從未如此痛苦而大膽。《鄉村之聲》(Village Voice)的阿蒙德懷特(Armond White)寫道,《赤色風暴》擁有一股拒絕被安撫的智慧活力……是一次推翻,是一次對無害的黑人流行樂的印象的挑戰。1997年的一份樂評中,《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內爾斯特勞斯(Neil Strauss)發表了同樣的觀點:這些新歌中真的有痛苦和傷感……傑克遜的痛苦經常是全世界嬉笑的話題,這可能在他的新歌中體現得尤為真實,它們對止痛藥、性混亂和公眾形象表達了不滿。其中,傑克遜就像象人,嘶吼著他是一個人……與傑克遜更黑暗的情緒一樣,音樂也愈加憤怒。伴奏就像金屬板一樣橫衝直撞,合成器像壓縮煤氣一般嘶嘶作響,這是工業放克……創意上,傑克遜進入了一片新領域。


在強硬而難忘的《嗎啡》中,傑克遜談起一個他從未提及的話題:藥物依賴。伴隨著冷酷的工業放克伴奏,傑克遜在憤怒、攻擊和痛苦的情緒中爆發。真理是不是就是個遊戲?他一度大吼,為了贏得名氣/全都一樣/你真可靠。狂怒與失望混雜著炸耳的聲音【音樂評論家湯姆霍蘭德(Tom Sinclair)把這形容為特倫特雷茲(Trent Reznor)式動盪的音樂和拜克拉(Bacharach)華麗的交響樂的交互】,走向刺耳的聽覺體驗,尤其對那些習慣於《瘋狂》和《顫慄》專輯【儘管《想要挑動事端》(Wanna Be Startin' Somethin')和《比莉珍》已經揭開這些後來歌曲裏顯而易見的複雜、恐懼和痛苦】裏健康的悅耳流行樂的人們。但是《嗎啡》最多被視為一次試驗 —— 無論在歌曲上還是在歌詞上 —— 展現生理/心理的痛苦,並通過像是杜冷丁(demerol)和嗎啡(這兩種藥物據說傑克遜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都曾斷斷續續地上癮過)等止痛藥暫時解脫出來。

這種體驗也在歌曲裏出色地表達出來:歌曲中段,節奏平緩下來,象徵著藥物開始致幻。放鬆,這不會傷害你。傑克遜從用藥的角度撫慰著唱道。
閉上眼,數到10我慢慢把它注射進去

別哭
我不會改變你
沒必要驚慌失措
閉上眼睛,漸漸飄遠
杜冷丁啊
杜冷丁
上帝啊,他在使用杜冷丁
杜冷丁啊
杜冷丁
上帝啊,他在使用杜冷丁
他用盡全力
去向她證明
他要拋棄擁有的一切
今天他多想用兩倍(藥物)
別哭
我不會恨你
昨天你贏得他的信任
今天他就使用兩倍(藥物)
杜冷丁啊
杜冷丁
上帝啊,他在使用杜冷丁
杜冷丁啊
杜冷丁
上帝啊,他在使用杜冷丁

Before I put it in
Close your eyes and count to ten
Don't cry
I won't convert you
There's no need to dismay
Close your eyes and drift away

Demerol
Demerol
Oh God he's taking demerol
Demerol
Demerol
Oh God he's taking demerol

He's tried
Hard to convince her
To be over what he had
Today he wants it twice as bad
Don't cry
I won't resent you
Yesterday you had his trust
Today he's taking twice as much

Demerol
Demerol
Oh God he's taking demerol
Demerol
Demerol
Oh God he's taking demerol



這些唱段可能是傑克遜唱過最酸楚(和悲傷)的了。除了直白地唱出藥物,傑克遜還不斷地呐喊著要逃離痛苦、孤獨、困惑和無盡的壓力。在簡短的插曲中,他優美、誘惑但短暫地從現實中解脫。有一種懇求和絕望,然後戛然而止,聽者頓時被打回滿是指控和苦惱的殘酷世界。《衛星音樂》(Sputnik Music)把這首歌形容為完全天才的時刻。這首歌完全由傑克遜作詞作曲,是他最實驗和輝煌的作品之一。它是一次懺悔、一次個人幹預、一次見證和一次警告。

(這篇關於《嗎啡》的賞析文是在邁克爾傑克遜過世前寫的。考慮到像是杜冷丁和嗎啡這樣的麻醉劑會導致他的離去,就顯得更悲慘了。)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jo ... in-th_b_221797.html
《邁克爾傑克遜:音樂中人》第三部分節選(三首隱藏的珍品):
(以下內容節選自《音樂中人:邁克爾傑克遜曆張專輯指南》)
《情不自禁》(I Can't Help It —— 出自《瘋狂》專輯
動情的《她離開了我》(She's Out of My Life)之後,就是醉人的迪斯可爵士之旅《情不自禁》。歌曲由身為好友和導師的史蒂夫旺德(Stevie Wonder)譜寫,這首優雅的佳品備受喜愛,儘管大眾瞭解得不多。一些人說這不僅是《瘋狂》專輯中最好的歌曲之一,而且是傑克遜所有歌曲裏最好的歌曲之一。我喜歡那首歌的貝斯部分與和音。歌手艾麗西亞凱斯(Alicia Keys)說,它讓你如入一個直接的地帶 —— 感受他聲音中的呼喊和渴望。


史蒂夫旺德自己也被傑克遜的詮釋震驚了:完美順滑的演唱、精彩的和聲與聲音的交織、切分音、甚至擬聲唱法的豐富多樣。根植於爵士樂的昆西鐘斯(Quincy Jones)保證了製作能與傑克遜的才華相匹配。從一開始汩汩而出的和絃,歌曲就隨著夢境而流動。漂浮在一層層的風琴和貝斯上。《滾石》雜誌的J•愛德華凱斯(J. Edward Keyes)寫道,(傑克遜)在這首歌上下了工夫,讓這種快樂簡單而誘人。”“朝我的鏡子看去。他唱著,感到無比詫異/對你的思念常情不自禁/浮現在腦際。傑克遜讓結尾的歌詞起飛,仿佛在想像的天空中翱翔。
這首歌是關於一個愛人(一個偽裝起來的天使)讓歌者著迷。愛在指尖流淌/你輕輕一聲歎息。傑克遜告訴她。看似輕描淡寫卻性感十足的歌詞浮游在旋律上,寫出了在愛中飄飄欲仙的感覺。最後在歌曲結尾處,歌詞融化在無語的喜悅中,也許意味著盡在不言中的性快樂。
《情不自禁》是有史以來最具才華的兩個音樂家在他們顛峰時期的結晶。


《人之天性》(Human Nature —— 出自《顫慄》專輯
《人之天性》是一首至臻至美的合成器流行歌曲。簡單、完全、安靜且優美。音樂評論家J•愛德華凱斯寫道,傑克遜自己曾形容它是插上翅膀的音樂的確,他柔滑的嗓音似乎毫不費力就飄過華麗的合成器弦樂。歌曲的原始版本由托托樂隊(Toto)送到昆西鐘斯手上。鐘斯讓歌曲一直放,直到伴奏成型,他一下子就愛上了,並把歌曲給了傑克遜。他和我都認為這首歌有我們這麼長時間以來聽過最悅耳的旋律。鐘斯回憶說。

1982年《紐約時報》的樂評中,《人之天性》被稱為是《顫慄》專輯裏最引人注目的歌曲:這是一首由史蒂夫普卡洛(Steve Porcaro)和約翰貝蒂斯(John Bettis)創作的難忘而沉思的歌謠,有令人難以抗拒的副歌,它該是一大金曲。”2003年《傾斜雜誌》(Slant Magazine)的樂評稱之為這張專輯中最棒的曲子,絕對是那個時代值得銘記的歌謠之一。《滾石》雜誌稱之為極其精美……開放而勇敢。


作為傑克遜最棒的演繹之一,這首歌經由巧妙神秘的歌詞被放大:向夜色中/望去。傑克遜唱道,城市眨著不眠之眼/聽她的聲音/輕搖我的窗櫺/那是甜蜜誘人的歎息……”夜都市的魅力如魔法般迸發。一個年輕男子仿佛置身夢境,既被(電眼)觀察,又觀察著別人(她喜歡我注視的目光)。在迷魂般的超脫中,他經歷了一切,但似乎還渴求著更親密的東西。倘若這個小鎮就是一隻蘋果。他告訴自己,那就讓我嘗上一口。
爵士傳奇邁爾斯大衛斯(Miles Davis)曾在其1985年的專輯《你被捕了》(You're Under Arrest)中重新演繹了此曲,它也被眾多藝人採樣或翻唱過,像是大人小孩雙拍檔Boyz II Men)、尼歐(Ne-Yo)和SWV。《人之天性》是最後被選上放進《顫慄》專輯的,取代了《旋轉木馬》(Carousel)的位置。

《利比亞女郎》(Liberian Girl —— 出自《真棒》專輯

傑克遜曾經成功地讓聽者擺脫現實世界的控制、歧視、虛偽和限制【在《速度之魔》(Speed Demon)中】,我們一下子又轉入了遙遠而原始的非洲叢林,這種並列尤為突出(對於一張旨在商業上大有收穫的專輯,這種做法非常大膽而有藝術性)。聲音從機械轉入自然,就像發動機的聲音一下子消散在鳥兒和動物悠遠的鳴叫聲中。對於傑克遜,這片想像中的非洲大陸似乎代表一個更純淨、更簡單、更富饒的世界。他仿佛回到了音樂的起源地探尋能教給我們的東西,復原早已丟失的本質。在這個方式下,《利比亞女郎》似乎是一首獻給非洲的情歌,也同樣獻給任何一位女士。

歌曲開始是萊特姆布盧(Letta Mbulu)說的斯瓦希裏語:“Naku penda piya, naku taka piya—mpenziwe(意思就是我也愛你,我也要你 —— 我的愛)。華麗的編曲、低沉的鼓聲和異國情調的樂器,加上傑克遜熱情渴望的歌聲,可以說這是自《人之天性》以來最棒的演繹。誠然,像是《顫慄》專輯的《人之天性》(和《瘋狂》專輯的《情不自禁》),《利比亞女郎》是《真棒》專輯中隱藏的珍品,常常被埋沒在這張專輯其他耳熟能詳的經典中。這首歌更是一架夢想艙,在電影般的幻境中,傑克遜把聽者帶進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天堂。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jo ... in-th_b_222860.html

《邁克爾傑克遜:音樂中人》第四部分節選【《小報迷》(Tabloid Junkie)】:

(以下內容節選自《音樂中人:邁克爾傑克遜曆張專輯指南》第五章)
如果《危險》是邁克爾傑克遜最具創意的專輯,那《歷史》就是最自我的。從激情洋溢的《嘶喊》(Scream)到痛苦而真誠的《童年》(Childhood),《歷史》用傑克遜自己的話說就是一本音樂書。那包含了他在過去艱難歲月中感受和擁有的一切:有他的日記、他的畫布、他的反駁。《滾石》雜誌形容這是一個令人振奮……也常讓人心碎的包裹。回顧過去,這也是傑克遜最受低估的專輯之一。

……在脆弱的《童年》之後就是極具煽動力的《小報迷》:成熟地控訴了媒體對危言聳聽的虛假新聞日益高漲的偏好。評論家一般把這類歌看作是傑克遜迫害情結和自我專注的例證,但這種駁斥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不同於大多數流行音樂的內容停留在膚淺的多愁善感和顛來倒去的陳詞濫調,傑克遜在這首雄心勃勃的歌曲裏唱出關於影響著遠高於他個人生活的話題的力量的真相。

歌曲開頭是新聞播音員權威的聲音習以為常地重複著小報內容。這是後現代主義,在一個失去人性的社會裏,主流媒體成為真相部門及觀眾對於社會現實觀感的操縱者。真相沒什麼大不了,重要的是娛樂、收視率和對無休止怪誕現象藥癮般的癡迷。事實就是出現在電視上,向被動接受、無判斷力的觀眾灌輸的東西。在這首歌裏,隨著播音員的講話,鍵盤開始瘋狂地敲打,表示故事(無論真實與否、重要與否)正飛快地被消化、複製和傳播。
既然如此,許多故事就籠罩在古怪而稀奇的邁克爾傑克遜身上,他在記者和觀眾看來,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消費品。傑克遜讓令人窒息的報導堆砌起來,直至完全成為野生動物混亂的飼料餵養聲,這指代了所謂的記者。

胡猜亂想摧毀你恨的人。傑克遜在開頭強硬地快速唱道,撒播你憑空編造的謊言/奸訐地謀害與毀滅/因為狗仔隊已歇斯底里。許多人不瞭解傑克遜在這首歌和其他歌裏特意使用了嘻哈的方式傳遞著政治資訊。在此情況下,唱段都切成短而辛辣的韻文,在進入副歌前重複著咒語:就因為你從扭曲事實的雜誌上讀到/或從螢幕上看到/別當真。傑克遜其實提供了對新聞的反向策略。在播音員繼續誦讀故事時,傑克遜懇求觀眾不要相信。這是誹謗。他後來又聲明,你說它不是利劍/可你的筆鋒卻折磨人/甚至將上帝釘上十字架。這些有力的歌詞來自於一個藝術家,就連一個評論家也說是對生命極度地漠視。

歌曲由傑克遜和R&B製作雙人組吉米詹(Jimmy Jam)和特瑞路易士(Terry Lewis)合寫,《小報迷》結構精緻、鋪陳巧妙,4分半的爭論要求了真相和責任。《滾石》雜誌形容這是一座龐大的放克搖滾建築,有華麗的人聲和聲快速控訴媒體對真相的無視。確實,主流媒體一度與小報同流合污,對名人的癡迷一向比更重要的新聞來得有市場,無判斷力的讀者只是不斷地遠離真相,受到矇騙,傑克遜的歌恰到好處地做出了反駁和警告。
【這部分寫於邁克爾傑克遜去世前。他去世後發生的一切似乎印證了這些,我們再次看到不負責任的魯莽媒體手忙腳亂。許多權威媒體竟倚賴TMZ和《每日郵報》(Daily Mail)這種小報,而且花上好幾個小時關心那些微不足道而沒有來源的猜測。】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jo ... in-th_b_22460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