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3-09-05

地球之歌:透視邁克爾•傑克遜的巨作 全文翻譯 1

Earth Song: Inside Michael Jackson's Magnum Opus

來源:mjjcn.com
/ 沃格爾(Joe Vogel翻譯:nickyli22

終於龜速譯完了喬·沃格爾的《地球之歌:透視邁克爾傑克遜的巨作》全文。。。
之前看了BT版主的節選版本,覺得不過癮,就到亞馬遜上買了電子書希望一睹為快,看完深感震撼。好東西要跟大家分享,於是就很欠抽地想慢慢試著譯出來吧,雖然自己的文學功底實在是差點勁(好吧,差好多好多勁噠)。
既然是全文,當然包括BT版主譯好的部分,不過我未經BT版主同意,就擅自根據自己的理解改動了若干細節,希望BT版主不會介意哦~~~
另外,說是全文,其實只包括正文,文中注釋只保留了編號,具體內容大家有興趣查原書吧。




序言
In the beginning
特權與痛苦
Privilege and Pain
我感覺這些問題就在我的內心深處
I feel them inside me
這就是地球母親的歌
This is her song
現在即永恆
Right now is the moment of eternity
讓音樂自我創造
Let the music create itself
萌芽時期的史詩巨作
An epic in embryo
地球三部曲
Earth Trilogy
讓它磅礴壯闊
Make it big
盡你所能發現一切元素
Discovering everything you can
製作《歷史》
HIStory in the making
音樂天啟錄
A mucical Apocalpse
從困倦的人群中起身
Rise from the slumberous mass
高高在上
Over the top
身體做畫布
The body as canvas
遺產
Legacy
最後的表演
Performance Art

尾聲
Epilogue

序言


 

邁克爾傑克遜獨自一人在酒店房間裏,來回踱步。

他正身處真棒全球巡演(Bad World Tour)第二程。這一令人筋疲力盡的演出盛事共有123場,歷時近兩年,十分耗費體力。這次巡演將成為史上票房最高、最賣座的巡迴演唱會。
就在幾天前,傑克遜剛剛在羅馬的弗拉米尼奧體育場(Flaminio Stadium)為三萬多名狂熱歌迷獻上了一場精彩演出。在演唱會之間的休息期間,他與昆西鐘斯(Quincy Jones)以及傳奇作曲家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一起參觀了西斯廷教堂和位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後來他們又驅車前往佛羅倫斯。在那裏,傑克遜站在米開朗琪羅著名的雕塑大衛下方,充滿敬畏之情仰視雕塑。

現在,他身在奧地利維也納,西方世界的音樂之都。正是在這裏,誕生了莫劄特負有盛名的《第二十五號交響曲》和經久不衰的《安魂曲》;在這裏,貝多芬師從海頓,演奏了他的第一首交響曲。也正是在這裏,198861的維也納萬豪酒店,誕生了邁克爾傑克遜的巨作《地球之歌》。




在接下來七年中成形的6分半鐘的版本不同於此前任何一首流行音樂。關注社會的搖滾民謠和抗議歌曲早就成為搖滾傳統的一部分,但與此並不相同。《地球之歌》要更恢弘如史詩、更扣人心弦、更原始純粹。同樣它根植於更深的背景中,其視野也更全面。它是從約伯記(Job)和耶利米書(Jeremiah)中撕扯下來的悲歎,是讓人想起布萊克(Blake)、葉芝(Yeats)和艾略特(Eliot)作品的天啟預言。


它以音樂形式傳達了畢卡索(Picasso)以藝術手法在大師級審美抗議名作《格爾尼卡》(Guernica)中傳達的思想1。在其毀滅和苦難漩渦中的是這樣的聲音 —— 需要世人聽到的哭泣、懇求和呐喊(我們怎麼辦?)。
《地球之歌》將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自然主題聖歌,在15個國家的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賣出五百多萬張。然而評論家們至今都還不是很明白該如何解讀它。它非同尋常地融合了歌劇、搖滾、福音和藍調,與電臺播放的音樂截然不同,幾乎挑戰了傳統聖歌的所有形態。它展望了一個沒有分裂和階級的世界,而非民族主義;它嚮往一個生態平衡和諧的廣闊願景,而非宗教教條和人道主義。它是毫不造作的藝術表現,而非嘩眾取寵;它發出了無言的、普世的呼喚,而非可以印上T恤和看板的口水副歌。

特權與痛苦

傑克遜清楚記得旋律出現的時刻。
那是他在維也納的第二夜。從他下榻的酒店向外看,向環城大道(Ring Strasse Boulevard)和市立公園的遠處望去,他可以看到金碧輝煌的博物館、大教堂和歌劇院。這是一個文化和特權的國度,與他兒時的家鄉印第安那州蓋瑞市截然不同。傑克遜住的是雅致的總統套房,六層樓的寬敞套房有著巨大的窗戶和令人心曠神怡的窗外景色。然而,在優越的物質條件圍繞下,他的情感和思緒卻飄到了別處。
這不僅僅是孤獨(儘管他確實感覺到孤獨),而是更深的情感 —— 一種對世界環境無法抑制的絕望。

也許名人最常見的特點就是自戀。1988年的傑克遜當然有理由自戀,他是地球上最有名的人,無論去哪兒,都能引發大眾歇斯底里的狂熱。就在他維也納普拉特體育場(Prater Stadium)售罄演唱會後的第二天,一篇美聯社的文章如是報導:“130名歌迷在傑克遜的演唱會上暈倒。2 如果披頭士(Beatles),如約翰列儂(John Lennon)所宣稱的那樣,比耶穌更受歡迎,那麼傑克遜根本就是三位一體。

當傑克遜以某些方式享受著被人關注的感覺,他也意識到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追求比名聲和財富更重要的東西任重而道遠(2000年,《吉尼斯世界紀錄》表彰他為史上最樂善好施的流行巨星)。3當你親眼看過我親眼見識過的世界並遊歷全世界以後,你就無法對自己和世界坦然(視而不見),傑克遜解釋道。4

幾乎在真棒世界巡演的每一站,他都會去慰問孤兒院和醫院。就在之前幾天,在羅馬停留的時候,他造訪了班比諾葛蘇兒童醫院(Bambin Gesu Children's Hospital),送出禮物、合影並簽名。離開前,他還承諾將捐出10萬美元。


在演唱會開始前和結束後,他都會讓人將弱勢兒童和患病兒童帶到後臺。每天晚上都會有躺在擔架上的孩子被抬進來,他們病得很重,甚至無力將頭抬起來,聲樂教師塞斯裏格斯(Seth Riggs)回憶道,邁克爾會在擔架旁跪下來,儘量將臉貼近孩子們的臉龐,好與孩子們合影,然後會把照片送給孩子們,好讓他們記住這一時刻。我受不了這種情形。我會躲到洗手間去哭。孩子們會因為與他在一起而精神振奮。如果能夠多給予孩子們幾天的力量,對邁克爾而言都是值得的。
5
我感覺這些問題就在我的內心深處


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在幫助兒童的時候,他都會感到內心強大而開心。但是當他回到酒店自己房間後,焦慮、傷感和絕望就會不時侵擾他。6

Deepak Chopra

大約是1988年,我們首次見面時,醫師兼作家迪派克科波拉(Deepak Chopra)回憶道,我就被邁克爾身上同時圍繞著的魅力和受傷感所震撼。他在機場會被密集的人群包圍,他會連續三個小時表演到精疲力竭,然後演出結束後坐在後臺,就像有一天晚上在布加勒斯特,我走進他房間時,他正在喝瓶裝水,流覽著蘇菲派詩歌,想要沉思。7

 
傑克遜一直都對苦難和不公正很敏感。但近些年來,他的道德責任感增強了。人們對他純真的刻板成見忽視了他天生的好奇心和海綿般的頭腦。他不是政治老學究(傑克遜毫無疑問更喜愛藝術領域,而非政治領域),對周圍的世界也非漠不關心。他廣泛閱讀,看電影,與各類專家交談,熱情地研究各種問題。他深深地投入進去,想要理解並改變這個世界。

1988
年,他當然有理由關注。那時新聞讀起來就像古老的經文:有酷熱和乾旱、森林大火和地震、種族滅絕和饑荒。暴力在聖地不斷升級,與此同時亞馬遜原始森林正遭受破壞,垃圾、石油和污水卷上海岸。1988年《時代》雜誌原本應當是年度人物的封面專題換成了瀕危的地球8。很多人忽然意識到我們其實正在毀壞自己的家園。
 



 
大多數人都是偶然被動地閱讀或收看新聞。他們對螢幕上恐怖的畫面和報導已變得麻木不仁,而這樣的報導卻每每讓傑克遜潸然落淚。他消化吸收了這些報導,並感受到切身的痛苦。當人們告訴他只需要好好享受自己的成功時,他憤怒了。9 他深信約翰多恩(John Donne)的名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對於傑克遜而言,這一概念適用於所有生命 10。整個星球都是聯繫在一起的,本質上很珍貴。

(對普通人而言,)他解釋道,他認為那兒在問題需要解決……但我不那麼想 ——那些問題不在那兒,真的。我感覺那些問題就在我的內心深處。埃塞俄比亞哭泣的孩子,在油污中可憐掙紮的海鷗……未成年的士兵聽到飛機飛過頭頂時,因恐懼而瑟瑟發抖:當我看到聽到這些問題時,難道這些就不是發生在我的內心嗎?11

曾經,在一次舞蹈排練時,因為一隻海豚被困在網中的畫面讓他無比心煩意亂,以致於不得不中斷排練。從它身體被纏在網中的樣子,他解釋說,你能讀到太多的痛苦。它的眼神一片空洞,但仍然帶著那抹微笑,那是海豚永不曾失去的微笑……所以,正在排練的我就想,這樣的微笑讓我無法再跳下去。’” 12當傑克遜表演時,他能感受到這些難以抑制的情感噴薄欲出。他努力將這樣的痛苦灌輸到自己的舞蹈和歌聲中,賦予其表現、意義和力量。這是一種釋放。他能將觀眾暫時帶入另一個和諧而陶醉的世界。但不可避免的,他又會被扔回這個充滿恐懼和疏離的真實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